大客厅,城堡
A. 萨尔基斯
"Kintsugi sur commode Louis XV"
published at 19/11/2018
Sarkis在作品《他处,此处》(Ailleurs,Ici)中创作的彩绘玻璃依然陈放在城堡的“仆役房舍”内。此次重返卢瓦尔河畔肖蒙庄园,他带来了一份标新立异之作,那就是借助日本的金缮工艺对一件受损的旧家具实现了修复。这件五斗橱在其修补之后重新绽放出了异彩,裂痕和损伤处都通过金漆得到了巧妙装饰。该作品将在大沙龙中展出,向人们证明在世事无常中依然能够恪守优雅之美的哲理。
金缮(金継ぎ)一词的字面含义为“金质接缝”,指的是一种使用金漆来修复破损瓷器的技术。这种十五世纪末期在日本发展起来的工艺体现了如下哲学态度:悉数呈现器物的过去和历史,包括它可能承受过的磕碰。面对残缺不是试图去掩盖,而是坦然接受并清晰展现,同时借助漆和金粉来达到化残缺为美的效果。金缮工艺成就了一种新的审美艺术,证明破碎之物也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得以重生。
人物介绍
萨尔基斯
土耳其
Sarkis于1938年出生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如今生活在巴黎。
他毕业于伊斯坦布尔的密玛尔斯南美术大学。1960年首次在伊斯坦布尔艺廊(Istanbul Art Gallery)展出作品,继而于1964年移居巴黎。之后与不同的媒体建立了合作,在60年代末期跃升为现代艺术届的巨擘,尤其因其装置作品而著名
2010年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Passages”时,Sarkis的装置作品与其导师之一Joseph Beuys 的作品以及Kasimir Malevich、André Breton 的作品皆形成了遥相呼应之趣。Passages一词既指博物馆艺术厅内持续不断的人来人往,也能让人联想到Walter Benjamin关于“巴黎拱廊街”的作品。
Sarkis的一些作品汇集了这名艺术家的Kriegsschatz(德语:战利品),包括源自不同文明的拾到之物、艺术品以及民族志主题的物品。
2011年,瑞士日内瓦现代暨当代艺术馆为他举行了一次大型回顾展《萨尔基斯旅店》(Hôtel Sarkis)。
2012年,Sarkis应邀到荷兰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及鹿特丹港展出《叙事诗》(Ballads),继而到卢瓦尔河畔肖蒙庄园展出《他处,此处》(Ailleurs,Ici)。同年他到巴黎的东京馆参加了“三年展:高度邻近”(La Triennale – Intense Proximité)以及由Antoine de Galbert 创办的红房子基金会所举办的“谁怕红黄蓝?——霓虹灯作品展”(Néon, 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 ?),也参加了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的现代伊斯坦布尔展。
2013年,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Sarkis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举办的展览“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Bern 1969/Venice 2013)。“当态度变为形式:活在脑海中”(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 live in your head)是由瑞士著名艺术史学家及策展人Harald Szeemann于1969年构思并展出的,届时已经邀请了Sarkis。此次普拉达基金会对这一著名展览进行了再次创作,使之重新呈现在公众视线之中。
2014年,蒙贝利亚尔符腾堡公爵城堡博物馆为Sarkis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个人专展。
2015年,在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Sarkis应邀担任土耳其馆的代表,并且参加了亚美尼亚馆的展览“Armenity”,而这一展馆最终获得了最佳国家馆金狮奖。在9月份的时候,他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上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并且应邀参加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伯格山基金会在安庞宅邸举办的展览“Sarkis与Paradjanov”(Sarkis avec Paradjanov)。